本報記者 張 英 通訊員 薛 貞
漫川古鎮古樸的街市引來眾多游客
游客在雙戲樓前觀看表演
6月26日清晨,山陽縣漫川古鎮在晨曦中蘇醒——青石板路泛著溫潤的光,飛檐翹角劃破薄霧,“鴛鴦戲樓”前游客舉著相機與古建筑合影,北會館前那株歷經260余年風雨的古柏樹下,老人們正圍著石桌下象棋。今年,漫川關鎮古鎮社區入選陜西省首批“千萬工程”示范村,這座穿越千年的古鎮,在“千萬工程”滋養下完成“逆生長”,正訴說著文旅融合驅動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蛻變故事。
古鎮新顏美于外
“你看這馬頭墻,結實又好看,拍照很出片,親朋好友來了都在夸!”古鎮社區楚街居民阮詩彬拍著改造后青磚墻面,眼角笑出了褶子。他的房子曾是墻壁斑駁的舊房,如今白墻黛瓦搭配雕花窗欞,成了楚街上的“網紅打卡點”。像這樣的改造,古鎮社區已完成94處,每一處都遵循“修舊如舊”原則,連脫落的墻皮都按古法修復。
變化的不只建筑。漫川關鎮副鎮長劉安維掰著指頭細數:楚街改造與鋪裝、靳家河通行、古建筑外立面提升等6個項目實施,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最顯眼的是靳家河大橋——過去村民繞河趕集要走半小時,橋通后5分鐘就能到,菜農王大叔的新鮮蔬菜每天能多賣兩筐。
顏值提升更需長效守護。穿熒光綠馬甲的保潔員高霞每天凌晨5點上崗,她負責的會館街片區被劃成“責任田”:“每天掃三遍地,煙蒂都不能留。”漫川將鎮區分為14個片區29個網格,鎮村干部包片、保潔員包網格,每周二的“集中整治日”,各片區清理雜物、規范市場、沖洗路面成了常態。如今,8處“微景觀”在閑置邊角地悄然生長——昔日的柴草堆變成了竹籬圍起的“四季菜園”,廢棄瓦罐種上了多肉,臨河街轉角偶遇的月季花叢,都是村民自發打理的“五美庭院”成果。
古訓新風化于內
和美鄉村,美于外,更要和于內。古鎮深挖傳統民俗,將浸潤千年的和合文化巧妙融入現代治理與旅游服務,讓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走進古鎮,傳統智慧與現代治理的交融無處不在。這里活用“請中人”“板凳會”等傳統智慧,形成獨具特色的“楓橋經驗”式治理模式。無論是鄰里間雞毛蒜皮的小摩擦,還是游客在景區遇到糾紛,“中人”都會憑借威望與智慧出面協調。村民周大爺感慨道:“我們請‘中人’說道幾次,矛盾就化解了,沒有隔夜仇。”
“中人”楊先生也自豪地表示,自己已成功調解上百件矛盾,讓這一古老習俗延續至今。這種充滿人文溫度的調解方式,不僅化解了矛盾,更拉近了人心。
古鎮在傳承中創新,將古訓新風轉化為可感可觸的文化體驗。每逢“和合雅集文化節”,古鎮便熱鬧非凡。“合食宴”上,四方游客圍坐一堂共享美食,“板凳議事”環節,大家暢所欲言為古鎮發展出謀劃策。與此同時,依托“五美庭院”“最美家庭”等文明評選,古鎮創新推出“民宿+家風展示”“農家飯+民俗體驗”等旅游產品。游客在食宿間,便能悄然浸潤于深厚的鄉土文明之中,感受古訓新風的獨特魅力。
在漫川古鎮,孩子周歲吃“合食”“板凳打攏”事前商議等習俗,曾被央視《記住鄉愁》報道。古鎮社區以此為根基,進一步健全事前商議、事中協調機制,修訂村規民約。這些融入時代精神的村規民約,不僅張貼在村口、懸掛在墻上,更深深鐫刻在每一位居民心中,讓和合文化成為社會治理的有效手段。
如今,村務處理也處處彰顯著“和”的智慧。社區黨支部書記余鋒介紹,村里常以“板凳會”“院落會”的形式,面對面征求群眾意見。在黨建引領下,古鎮構建起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體系。古鎮社區還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文明實踐所等資源,深入開展“一約四會兩榜三制度”移風易俗“1423”專項行動。評選“五美庭院”10戶、“最美家庭”9戶、“十星級文明戶”15戶、“好公婆”12名、“好媳婦”12名,文明新風與漫川文化深度交融,鄰里和睦、守望相助已成尋常風景,為和美鄉村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古宅活化利于民
古鎮的“逆生長”,最終落腳于業興民富。
雙戲樓旁的山西大院高朋滿座,陣陣飯菜的香氣撲鼻而來,讓人垂涎欲滴。石子街與明清街交會處的陜西大院同樣“搶手”,老板娘喜上眉梢:“老宅子成了網紅民宿,周末一房難求!”深巷之中,手工鍋巴、漫川豆食供不應求……
20余家由古宅活化而來的特色民宿、主題餐館、手工特產店蓬勃生長,村民在家門口捧起了文旅“金飯碗”。
“這幾年古鎮發展得好,來游玩的人越來越多,生意越做越有勁,生意最好時候就是‘五一’‘十一’,那幾天光面皮一天都賣出去1000份左右,毛收入5000元打底。”秦鎮米皮店老板樂呵呵地說道。
漫川關鎮深挖秦楚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曲藝文化等資源優勢,在“文化+旅游”上做文章,精心籌辦的“和合雅集文化節”等活動,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沉浸式”體驗,古鎮集市、非遺漆扇、花轎迎賓、黃聚興財神爺等項目深受廣大游客喜愛,推動古鎮旅游從“周邊游”走向“全國游”,2024年古鎮游客量超111萬人次,綜合創收達2.5億元,帶動群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我們社區不僅有旅游收入,還有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村集體聯合山陽縣康信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山陽縣紙房溝綠源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古鎮社區旅游觀光采摘園項目,每年為古鎮社區村集體分紅20萬元,帶動群眾戶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社區黨支部書記余鋒說。
古柏新枝,炊煙依舊。當“千萬工程”的金鑰打開古鎮新生之門,這里的“逆生長”密碼早已清晰:是古建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向奔赴,是傳統民俗與現代治理的同頻共振,更是文旅IP與產業振興的深度耦合。正如鎮黨委書記石國虎所說:“漫川的故事,正在為鄉村振興書寫著顏值、內涵、實力兼具的陜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