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山東黃河灘區終別“九曲黃河萬里沙”
中新網菏澤8月16日電 (記者 李欣)“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激起炎黃子孫萬丈豪情的母親河,卻因隨意改道的“脾氣”使下游灘區居民迫于水患常搬家。而如今,就地就近筑村臺、外遷安置、舊村臺改造提升……山東黃河灘區人正在告別“家無恒產”“居無安所”。
黃河自菏澤市東明縣入魯,流經山東菏澤、濟寧、東營等9市25縣區,在東營市墾利區匯入渤海。黃河山東段水少沙多、泥沙淤積,灘區面積1670平方公里,耕地180.9萬畝,內有670個自然村、60萬人。

“1976年的洪水最大,屋內屋外都是水。洪水退了,但房子也全倒了。”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北葛樓村村民王世朝回憶說,1981年,全家不得不從河東搬到河西,在村里筑起的大房臺上建房、定居。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黃河灘區人看來,是自嘲家雖不動,卻隨黃河改道而位移。舊城鎮北王莊村村民李中學說,1996年以前,五年就有三年發洪水,房子是建了塌、塌了建,河東、河西來回搬。“1982年家里剛蓋的房子,從搬進去到被洪水沖塌,滿打滿算就103天。”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是灘區人的生活循環。舊城鎮毛洼村村民范福華指著舊村的路對記者說:“村里路都是坑,雨天基本出不來門。舊房子也不修,也不買好家具,洪水一來,東西都沖壞了,誰還白花錢?”
“菏澤境內有灘區面積504平方公里,灘區人口約占山東灘區人口的四分之一,貧困人口占山東灘區貧困人口的59.7%,是山東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主戰場。”中共菏澤市委書記張新文介紹說,根據《山東省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總體規劃》,菏澤市黃河灘區遷建工程共涉及3個縣區、8個鄉鎮、77個行政村、182個自然村、14.7萬人,需要新建28個村臺、外遷6個社區。“經專家到村臺建設現場‘會診’,菏澤提出了‘井點降水+靜壓或強夯’的村臺固化措施。”

“有活干,有錢拿,還眼看著自己的房子一天天蓋起來,甭提有多高興了。”舊城鎮鞏莊村曹秀芳說,按照每人36㎡的舊城鎮灘區遷建房屋分配規定,他和三個兒子共分到了1戶72㎡和3戶帶院落的108㎡的房子。“住這個房子,每人交1.5萬元(人民幣,下同)。比自己蓋房子強,這村臺有近5米高,洪水沖不垮,安全。”大邢莊村臺建設以來,曹秀芳已在村臺打4個月零工,主要搬磚、挖地基、平地基,每天收入100元到160元不等。
鄄城縣舊城鎮黨委書記王健介紹說,小浪底水利工程調水調沙已使下游灘區的水患減少很多,但仍存在危險。經過專家分析,舊城鎮實施灘區改造工程——就近就地筑村臺。項目涉及22個自然村、5721戶17894人,淤筑4個村臺,建設4個村臺社區,同步配套小學、幼兒園、商業、創業車間、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

“如今居有定所,但還要發展產業。有恒產才能使灘區人的錢包鼓起來。”王健說,現在村里種地的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種地不掙錢,年輕人不愿意種。鎮里已確定用流轉的土地發展中藥材種植業。土地流轉后,60多歲的老人既有土地流轉收入,還能打工掙錢,比干農活強多了。“新建社區也配備了創業車間,歡迎年輕人回鄉創業。”
如今,從黃河入魯第一村,到黃河尾端最后一個灘區村,千里灘區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筑堤保護工程全線動工,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開工了一個又一個,臨時撤離道路修了一條又一條……山東黃河灘區終別“九曲黃河萬里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