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日電 (記者杜燕飛)日前,在第四屆農村能源發展大會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交流會上,與會嘉賓表示,近年來,在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千家萬戶沐光行動”等系列政策持續加碼下,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未來,要拓寬多元應用場景,推動能源轉型與鄉村產業發展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在農村因地制宜開發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尤其重要,可以就地生產、就地消費,效率比較高。同時,大力發展分布式與集中式結合的低碳能源網絡,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質量。此外,由于發電單元更加靠近用戶,輸電成本低,有助于實現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經濟—低碳“可能三角”。他建議,將農村能源發展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能源革命和鄉村振興框架,以實現資源均衡配置、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立城鄉一體化能源體系,引導農民參與新能源建設與應用,加大農村地區人才培養力度。
“當前,農村能源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動力保障和物質基礎。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已成為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農民增收重要渠道,支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魏玢表示,隨著農業強國建設的加快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的多元應用場景正不斷涌現,以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等為代表的農村可再生能源必將迎來更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浪潮。
“農村可再生能源生產遠大于消費,應‘分步走’推動能源轉型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首先完善能源基礎設施,然后通過產業升級助力能源消納,最后實現能源與產業良性互動。”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表示,要創新匹配度高的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支持能源與產業融合發展;加大本地人才培養力度,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專業機構下鄉培訓,進一步催化能源與產業融合發展。
對于農村開發可再生能源面臨的產業鏈長、成本高等難點,中國沼氣學會秘書長李景明建議,要兼顧經濟適用條件,利用節能技術,包括開展農房改造,確保農民在滿足生產生活用能需求的同時降低能源成本;兼顧生態友好條件,最大限度增加可再生能源生產;兼顧農戶滿意,盡可能增加農民對可再生能源的消費。
“為促進農村能源革命可持續發展,應提升農村清潔能源供給能力、擴大可再生能源在終端直接應用規模、推進能源新技術的應用、創新多元融合服務體系、探索新能源發展與鄉村振興融合的政策機制保障、系統做好農村革命試點縣的深化推廣和評估。”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興能源處副處長喬勇說。
中國能源研究會城鄉電力(農電)分會副秘書長、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張彩慶會上發布的《農村能源發展報告2025》指出,農村地區能源發展整體呈現“補弱——普及——培優”三個階段,在政策引領下有序推動水能、生物質、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的開發利用,從強調單一項目實施轉向注重多能互補保供,推動農村能源向環境友好、高效率、小規模、高密度發展。